第997节(1 / 2)
八月二十三日,邵树德北上前往昌平县,途中下旨:以种觐仙为营州刺史、种居爽为营州司马,令二人广募贤才,教化诸胡,化夷为夏。
又调前景州小校种彦友为银鞍直队正,即刻赴任。
一门两刺史
邵树德一路慢悠悠地巡视,最终于八月二十八日抵达昌平县。
此地有一支驻军,乃是刚刚从山后撤回的铁林军左厢,以减轻当地的补给压力。
长夏宫的建设已进入尾声,九月可彻底完工,然后就是内部装修,外部景观之类的事情了,可以慢慢弄。
三十日,昌平刘存贵、刘守敬父子抵达昌平汤等候觐见,彼时邵树德正在接见即将赴任营州的种觐仙、种居爽父子,以及居爽之子彦友。
储慎平亲手煮完茶后端了上来。种氏很自然地接过,然后给众人倒茶。
储慎平多留意了一下种彦友,这是真·同僚,与他新来的从弟慎范在同一队内,二人一队正,一队副。
种氏斟茶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,显然做惯了这类事。而且神情专注,仿佛能在简单的事情里面发现什么了不得的乐趣一样。
这个女人,相对而言比较单纯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欲望。硬要对比的话,和脩容陈氏差不多,但也有所区别:邵树德已经可以在陈氏身上执笔练字了,陈氏只会用嗔怪的目光看着他,但种氏这人实在太传统,只接受正常体位,邵树德想要玩点花活,种氏根本不配合,只不停流眼泪。
邵树德第一次得到这么新奇的“玩具”,不忍强迫种氏,一路半哄半骗,心中琢磨着有什么能让种氏这种大儒的女儿瞬间破防的奇招。
同时也很感慨:皇帝微服私访,真的能采到野花,电视剧没骗我!
种觐仙大概五六十岁的样子,曾做过一任卫州刺史,朝廷赠司徒。
邵树德找人稍稍了解了一下,种觐仙当初可能年轻气盛,怀有安民济世之志,在卫州刺史任上“拔薤抑其强宗”,简单来说就是抑制豪强,除暴安良。
而他治理的效果也非常好,达到了“去珠还于旧浦”的境界,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但卫州是什么地方?卫州的地方豪强又是什么人?不是魏博军校,就是与他们有关之人,你打击他们,能有好果子吃?于是只做了数年,就被迫下台了。
说实话,若非老种司徒名望很大,替他说情的人多,估计已经被人砍死了。能平稳落地,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。
老种下台后,跑路到横海军地界。痛定思痛之下,严格要求儿子种居爽的学业,同时督促他练武,学习军略。
与很多河北士族家庭一样,种居爽允文允武,曾经担任过左领军卫大将军、沧州马步军都指挥使。后来转任德州刺史,朝廷赠太保之衔。
不过他不是卢彦威的嫡系,且还恶了他,连一任刺史都没干满,又和老种一样下台了。
好了,政权没了,兵权也没了,只能回家读书,教授子弟,聊以度日。
邵树德一直怀疑他们就是北宋的种家先祖,因为种觐仙、种居爽父子祖籍洛阳,但没有直接的证据。
种家父子居乡耕读之后,赵德钧随军来到沧景,一眼就看中了姿容出众的种氏。当然,如果仅仅只是垂涎容貌、身段,赵德钧还不至于如此。主要还是种氏的气质、身份不一般,令赵德钧死缠烂打,最后更是动手掳人,并让族中长辈赵思温为其下聘。
历史上赵德钧还是得手了。种氏嫁予他为妻,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,“咸推内助”,先后进封河南郡夫人、郑国夫人、燕国夫人、秦国夫人。
生了两子,即赵德钧次子赵延密、三子赵延希——赵德钧长子延寿是收养的。
赵延密曾任辽国河阳节度使、太尉,赵延希英年早逝,只当了左监门卫将军。孙辈也是辽国各种节度使、各种将军,富贵已极。
还有一女,嫁给了辽国太师、宰相刘敏——出身昌平刘氏。
“陛下信任老夫,老夫感激涕零。但老夫实不知陛下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天下。”种觐仙年纪不小,但火气依然很大,只听他说道:“武夫当国?世家主政?还是别的什么?”
“以种夫子观之,如今天下缺的是什么?”邵树德问道。
种觐仙毫不犹豫地说道:“缺的是敬畏之心。礼崩乐坏,纲纪沦丧,武夫动辄杀将造反,不管不顾。他们根本不在乎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,只在乎一己之私。长此下去,这天下不乱个一甲子,我看稳不下来。”
说到此处,他又看了眼邵树德,说道:“幸赖陛下神武,百战功成,天下一统初现曙光。老夫也曾旁观陛下施政举措,大体对路,但似乎有些犹豫?”
邵树德心中一动,问道:“种夫子不妨细细道来。”
“陛下想打压武人,又担心打压过甚,心中犹豫,落到实处,便是自相矛盾,可对?”种觐仙问道。
邵树德默然。
“陛下心中既有成算,为何又迟疑不决?”种觐仙追问道:“广兴教化,陛下早已在关中、关北、河西、陇右四道推行,党项、吐蕃凶戾之气稍减。然河南、淮海二道却动作迟缓,何耶?申光蔡唐邓诸州之民,野蛮之处,与胡人何异?何不广兴名教,点化世人?”
邵树德不得不承认,种觐仙看得很准,说中了他的心事,于是问道:“如何防止矫枉过正?”
“矫枉——很难不过正。”种觐仙回道。
邵树德暗叹。
这不就是一抓就死,一放就乱么?难道真的没有中间状态的存在吗?
“陛下,即便你什么都不做。”种觐仙又道:“二代之君又深孚众望,军略、武艺样样出众,能压得住那帮武夫,消磨他们心中的戾气,几代下来,早晚还是一样。安史之乱,至今不过百余年,十五万叛军入河南之时,河南人百余年不闻兵火,一触即溃,根本不是叛军对手。陛下,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,其实结局都是一样的,不过早来晚来罢了。”
草!邵树德被他说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。
不过他也理解种觐仙的意思。前唐可没有以文御武的传统,出将入相,等闲事也。但天宝末年,叛军入河南之时,当地百姓已经承平一百多年了,根本没有能力抵挡,让叛军长驱直入。
真正挡住叛军的,让大唐缓过一口气的,其实还是勤王的边镇武夫。
和平时间久了,不论你是什么制度,结果或有些许差异,但本质是一样的。说句并非嘲讽的话,这种事只能寄托后人的智慧。
“好了,好了,这事以后再说。”邵树德摆了摆手,略过这个话题,道:“种夫子刺营州,可有把握?那个地方,凶恶之徒数不胜数,与淮西无异,朕是希望你过去广施教化,化解蕃胡戾气,但也不希望出事。”
“有王师屯驻,料无大碍。”种觐仙满不在乎地说道:“老夫一把年纪了,只要能教化好百姓,纵死何恨?”
邵树德一窒。没想到老头还挺硬气,将生死置之度外。虽然双方在有些理念上不是特别合拍,但并不影响邵树德欣赏种觐仙的为人和气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