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(2 / 2)
看完电影后,他坐在原地大约待了两个多小时,一动不动。烟也忘了抽了,又重新拿起遥控将电影倒退,再品一遍结尾,品一遍人物关系。自然看不懂,他这个没电影细胞,可能只能够学学音乐的伪艺术生,连这种拍摄手法也叫不出名称来。他就是想再看看,看看这位叫阿美的女孩,看看她有多么美,多么人如其名的美。
再回看一遍就看清许多细节了,比如阿美身后的男孩长大后好眼熟,比如电影结束把镜头推向女主倒地望向火车尽头的眼睛,是与李尧及其相像有特色的眼型。
比如,电影演员表出现前的最后谢幕环节,两行白色的小字——
“感谢演员李美玲为电影行业的热情奉献,谨此部纪念她生前唯一所深爱的作品。”
李尧理想中的世界是多元化的。李美玲死前跟他讲,演戏时,人就变成了好多角,什么类型都有,可以过各种人的生活,她爱这样的生活。大家都是多元的、多层面的,过着一些人没办法尝试的一段经历。可李尧不想演,他想拍。他想把那些多元人的世界拍出来给过着单一生活的人看,他想将李美玲说的生活放大给全世界看看。
李尧的电影全世界看不了,他只能放给自己看,放给身边熟悉的人看,懂他的人看。熟悉他的人可能不懂他,不晓得他拍的是什么,猜不透,好像没人能懂他。他说那又怎么样呢。反正拍电影这种听上去文艺实则讨不到半分好处的活,就是拿来消耗时间的。因此他拍别人都看不懂的电影,只拍令自己开心的电影。
阮亭再一次见到他,又是过了一周。原先要将dvd还给他的,但赶上了deadle,一切都像晚了一步,李尧已经去伦敦三天了。
听说他去拍《失踪人口》的最后一部分,大概需要大场面:人物的追逐,车水马龙的喧嚣。李尧走得无声无息的,一条消息也没发。阮亭有些失望,有些无措。实际上,李尧前天给他发了一封邮件,是《issg》的电影海报:模糊的火车疾驰倒影,玻璃窗映上红光,轨道是歪曲的,天空又是深蓝的,恰好飞过来一只鸟。最后署名“by att”。
看上去是新修的海报,整张dvd也全部翻新了。碟片是新的,但影像是旧的,李美玲是过去的。原先有旧版海报,那个年代刚流行虚化效果,因此只有一辆模糊的火车,背景是大红色。而李尧加了点别的东西在里面,比方说深蓝得有些超现实的天空,一只无意闯进镜头里的飞鸟。
阮亭把海报保存了下来。
伦敦的信号真的很差,李尧的电话根本打不通。他以为李尧在伦敦换号码了,或者说,李尧这个人本该是跳脱的,抓不住的,不是自己能够驾驭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