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1章(1 / 2)
他惆怅地望着不远处的紫金山,叹了口气,转头道:“咱们走吧。”
他俩凭着腰牌进了小校场军营,有专人带着四处巡视一番,袁昭很是乖觉,一路点头哈腰,也不说话。金九华问了军营里的人数、火器数,那人一一答了。
没过一会儿,来了一个校尉,跟金九华客气地说了几句,便拉着他出去喝酒。他推三阻四,只说有事,好不容易推脱了,带着袁昭出来。
袁昭一直一言不发,出了兵营才笑道:“金公公,咱们找个地方坐坐。”
金九华就寻了一家靠江边的茶楼,两个人上了二楼的雅间。他叫人上了些茶点,袁昭吃了几块桂花糕,慢慢说道:“这小校场里人数不对。”
他点点头:“我也看出来了,火铳的数目,京营照规矩是五人一支。”
袁昭肃然道:“他们练兵的场子没有多大,怎么也不像有两三万人。按场子大小看,这里也就八千人左右。我看许多是老弱病残,连棍子都拿不动,身上的盔甲也是匆忙之间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,极不合身。这样的兵,别说听用,贼寇打过来,能不能摸到刀枪都不一定。倭寇在东南一线肆意杀人放火,沿海百姓这些年已经苦不堪言,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。他们日思夜想,只盼着官兵肃清倭寇,好有个太平年月。这还是留都南京的京营,已经败坏成这样,一百多倭寇竟能长驱直入,在城下作乱。我看再也难救了,数十万人苦苦求告,只是一场空。”
她说道后面,眼中泪光莹然。金九华叹了口气道:“时局艰难,南京城里处处纸醉金迷,只管着今日的安逸,哪里想得到以后。”
他伸手给她满上了六安茶,又说道:“袁姑娘,这迎敌方略的事不必着急,也要些时日慢慢思索。”
袁昭眉头紧锁着,喝了两口茶,又道:“以前家父跟我讲过,南京是险要之地,东有钟阜,西有长江,南连峻门,北枕后湖。倭寇虽人少,讲究的是进退灵活,冒然对垒,一定吃亏。金公公,你也读过兵法,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我对南京各处还不熟悉,还拜托你带我到山上江边等各处险要走一走,我心里好有个盘算。”
金九华见她说话条分缕析,很是透彻,便笑道:“我也是新来乍到,正好咱们一起去各处转转。听你讲着,我也长长见识。只是你要再养好些,南京四周多山,要各处走遍,很费气力。”
她往外看了一眼长江,江水浩浩荡荡,向东直奔入海。她点点头:“金公公,你说得对。”
回到府里,她便向金九华要了南京城防图和各个兵营的详图,又备了些笔墨纸砚。金九华去看她的时候,总看见她在纸上圈圈点点。
她自嘲地笑道:“我这就叫纸上谈兵。当年家父不许我在家大发议论,说用兵之道,切忌引经据典,实则一窍不通。”
他也笑道:“纸上谈兵,好过高高挂起。我是在军中历练过的人,便是有什么不妥,我指出来就是了。”
漫长的夏天终于过去,秋天来了。袁昭一日三餐刻意地多吃了些,金九华又叫厨房送些滋补养生的汤水,眼看着她脸色好转了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