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2章(2 / 2)
贞观三年,当大唐逐渐走出了灾害的侵扰之后,李世民迅速派人前往突厥偷偷查探情况,果不其然,天灾的侵袭,国内政|权的动荡使得东突厥内外乱成了一锅粥。
突厥境内的各部铁勒纷纷揭竿而起,铁勒诸部有薛延陀、回纥、都播、骨利于等等十五个部族。其中最为强盛的便是薛延陀。
当初在突厥东西分裂的时候,铁勒诸部纷纷臣服于西突厥,但是后来西突厥苛政不断,他们便趁着西突厥国力衰退的时候,转头投靠在东突厥颉利可汗的麾下。
然而才不到一年,东突厥又对着他们横征暴敛,又遇上天气灾害,反复无常,于是薛延陀、回纥等部落相继起兵发动叛乱。
颉利可汗立刻派出欲古设领兵十万前往镇压,结果却被回纥的首领菩萨在马鬣山击败,东突厥损失惨重。
这个消息被多次出使大唐鸿胪卿郑元璹得知了,他立刻向太宗皇帝进言,说东突厥的兴衰,从他们的羊马情况便能看出来,现在突厥境内民饥畜瘦,这个国家不出三年便要亡国了。
与从同时,大唐朝臣也都纷纷劝说皇帝,说现在时机已经到了,可以一雪耻辱了。】
天幕下群臣激动,来了来了……他们大唐将要灭亡突厥了。
虽然说天幕出现之后,李靖便率领了数万军队大败了东突厥,但当时到底大唐境内政权正在交替,根本无法直接灭亡东突厥。
而经过天灾和内乱侵袭的东突厥,将是君民离心,不堪一击的。
太宗皇帝闻言反而皱了皱眉头,东突厥要灭,但灭东突厥的时间点必须慎重选择。
【此时正是刚与颉利可汗定下渭水之盟后不久,所以太宗皇帝在面对群臣的谏言时,反而拒绝了。
他认为才刚刚结下盟约,便立刻背弃约定,是为不信;利用别人的灾难出兵,是为不仁;乘人之危而取胜,是为不武。
在他看来唐朝与东突厥的这场战争已经板上钉钉胜算极大的,但这场战争非常重要,将决定着大唐在整个天下的格局,因此他非常慎重。
既然东突厥境内的叛乱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消弥,那何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,所以太宗皇帝认为立刻背弃盟约,操之过急地趁乱出兵是不理智的行为。
他决定进一步等待东突厥的内耗,在此期间大唐韬光养晦,等时机真正到了,大唐便能在军事上做到一击必败,道义上做到完美无瑕的最终目的。】
房玄龄深以为然,一个趁乱背弃盟约的国家,在天下人面前是相当可耻的,无论是对内对外,为了大唐以后的秩序,有时候名正言顺还是相当重要的。
与房玄龄想的不同,秦叔宝等人的理解就直接多了。